郑和下西洋与明代海南海洋文化
发布时间:
2021-02-24
一、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背景
郑和(1371-1435年),云南昆阳(今云南普宁)人。本姓马,回族,世代信奉伊斯兰教。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成吉思汗的士兵,都曾到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拜。明朝建国后的第4年即洪武四年(1371年)郑和才出生,当时的云南地区还在不屈服的元朝皇子的管治之下。直到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才向云南发起进攻,统一云南后,郑和被送进宫中做太监,在朱元璋第4子燕王朱棣府中当差,被赐姓郑。从15岁起,郑和追随燕王征战于蒙古大草原,立下不少战功,20岁时,已经成为勇敢善战的将军。1398年朱元璋驾崩后,因皇太子朱标先已病故,按律由有皇位继承权的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惠帝。
朱允炆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用大臣齐泰、黄子澄“削藩”之策,先是废削了南方势力较弱的周、齐、湘、代、岷5位藩王的权力。原分封驻守北平(今北京)势力强大的燕王朱棣,以讨伐齐、黄为名,号称“靖难军”,经过3年皇族内部战争,终于攻破南京城,夺取了皇位,取年号永乐,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郑和被任命为内宫监太监,世称“三保(三宝)太监”。朱棣与父皇朱元璋一样重用宦官掌权。郑和下西洋前一年(1404年),先是受命出使日本,劝说日本皇帝制止倭寇在中国沿海的活动,这一使命显彰了郑和杰出的外交才能,为他代表国家7次出使西洋打下基础。
永乐皇帝(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实际目的:一是追寻下台皇帝朱允炆踪迹,看其究竟是生是死;二是寻找国外稀世珍宝,装饰北京宫殿,为迁都北京做准备;三是同海外各国通好,展示明朝太平盛世;四是同各各国开展和平贸易,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郑和的出使任务完成得极好,震惊了世界。
二、郑和船队人员登过海南岛
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十年(1435年)近30年间,郑和先后7次率大船队下西洋。尽管至今没有找到重要史籍记载郑和船队及人员登上海南岛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但从下面几方面史实,可以断定他们是登过海南岛的。
(一) 从郑和受命下西游的目的来看,其一是秘密追寻下台的朱允炆。所以第一次下西洋时必然要派上心腹太监上岛,向琼州府查证是否发现朱允炆的踪迹。
(二) 从海南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来看,是船队最南端的物资补充基地。明洪武元年(1368年),开国皇帝朱元璋(安徽人)立即派皖籍人廖永忠、朱亮祖、耿天璧等率舟师南下广东、海南征战,招降元朝残兵,很快收复了海南。明《万历琼州府志·秩官志》将他们3人列为明代海南“开定元勋”。明初广东、海南卫参将、指挥使等军队要职,几乎全是皖人担任(如华高、张恕、蔡玉、花茂、桑昭等),海南卫所官兵可说是朱明王朝的嫡系军队。从洪武五年(1372年)改设海南卫,卫治设在府城,卫隶左、右、中、前、后5所,外辖清澜、万州、儋州、昌化、崖州、水会6个守御所,共11所,额设旗兵15927名,此外,海口白沙水寨有兵船60只,额官兵1822名,以防备倭寇海盗侵扰。这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海上安全保障。可见海南既是郑和下西洋的前沿护卫所和迎送站,有是最可靠的物资中转基地。不可想象,郑和船队14趟往返经过海南岛东西水域,是由军队管辖的沿海各大港口守御所负责接待和安排登陆的。
(三) 从船队庞大的规模来看,粮草和淡水需要在海南补足。郑和每次出使远航都有200艘左右大海船,27000左右人员,每天消费的其他物资不说,仅人员每天吃的粮食、蔬菜就要几万斤,吃用的淡水河每天烧的柴火更以十万斤计。因此,在离开国门远航之前,船队在海南补充加足粮草、油盐、淡水和其他生活必需品,这是常识。至于往返损坏的船只需要靠岸维修,重伤病员需要靠岸就地治疗,重要信件文字需交由海南驿站向朝廷传送等等,都是需要登岛的,更不用说船队在海南岛四周海域遇上台风要进港避风了。
(四) 从船队人员构成来看,海南熟悉航海的特有人员必然加入。在郑和船队中,有政府官员、翻译、僧侣、占星师、商人、医生、工匠、水手、军士等,大部分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其中最紧缺的是熟悉航海的水手,要从监狱和军队中招募。而海南渔民和卫所水寨军户中,有不少回族人,并且到过现在东南亚各国各地区捕鱼、做生意,熟悉海道,会看星辰,了解南海四季气候、风候、潮汐,有粗通各国各地语言和风俗习惯,最适合当船队的水手、军士、翻译和随员、杂工,因此船队南下时必须靠岸补充人员。
三、郑和七下西洋奠定了南中国海的疆界
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海南设置珠崖、儋耳二郡,把海南岛正式划入中国版图。《汉书》有关于海南岛的记载,这是史书为海南历史立的第一块里程碑。
但自汉至唐宋,朝廷和地方政府从未宣示过海南岛四周的海洋疆界(也即南中国海疆界)。明永乐三年郑和其次率领大船队经过南海出使西洋,现实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都是中国领土、领海。约成书于南宋嘉泰三年至嘉定元年(1203-1208年)由无名氏所写的《琼管志》,对海南诸岛曾有一段记述:“吉阳(今三亚)……东有千里长沙、万里石塘,上下渺茫,千里一色,舟舶往来,飞鸟附其巅而不惊。”为中国最早以“千里长沙、万里石塘”称南海诸岛的地方志。可惜此志已佚,作者不详,只有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二七中转引这段记述。郑和下西洋后,明《正德琼台志》和万历《琼州府志》才详细记载:“(琼)郡居南海洲中,东西广九百里,南北袤一千一百四十里,绵亘三千里。自雷渡海,二日可至。琼为都会,居岛北陲,儋居西陲,崖居南陲,万居东陲。内包黎峒,万山峻拔,外匝大海,远接诸番。”“南则占城(今越南南部),西则真腊、交趾(今越南中北部),东则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北则雷州徐闻。”这便是明代地方志记述海南岛和南海诸岛的疆界。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考古人员发现在西沙永兴岛和永乐岛上有立柱和神庙,永乐岛是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经过西沙群岛时命名立柱的。在西沙海域水下考古还发现大量明代瓷器。这都说明西沙、东沙、南沙群岛及其海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和领海,也是我国政府处理同周边国家有关南海诸岛争议的主要依据。
四、郑和七下西洋促进了海南海上交通贸易的发展
首先是促进海南造船业发展,能造出三桅大海船。元代以前,海南的造船技术比较落后,只能制造小型渔船和运输船,不能闯深海大洋。郑和大船队七个来回浩浩荡荡经海南远航西洋,让海南的渔民和船主、船工大开了眼界。据文献载:“下西洋船队中最大的宝船,长44丈(136.4米)宽18丈(55.6米),‘柁楼三重’‘中为四层;最下是土石;次寝所息;次左右6门,中置水柜,杨帆炊浴皆在是;最上如露台,穴梯而登,傍设翼版,可凭以战。’”排水量约为3000吨,载重量2500吨,可乘1000多人。船队泊港时,好像海上一座城市,异常壮观。此后海南造船业大有长进,能造出三桅大海船,航海技术也大为提高,所造的船能开往东南亚各地和我国东南沿海各省做生意。
其次,全岛各港口通畅,海运商贸繁荣。《琼台志》和万历《琼州府志》载:“海路自海口向东半日可到文昌铺前港,半日至文昌青蓝头(清澜港),1日至会同(今琼海)调懒港,半日至乐会(今琼海)博鳌港,半日至万州(今万宁)连塘港,1日至(陵水)南山李村港,1 日至崖州(今三亚)临川港。从海口向西半日至澄迈东水港,又半日到临高博浦港,1日至儋州洋浦港,1日至昌化(今昌江)乌坭港,1日至感恩(今东方市)抱罗港,2日至崖州保平港,俱有港汊,可泊船只。向外水路,自海口向北半日至徐闻;自海口至广州,若里海(沿海岸)航行,顺风需要5—6日,若由大海放洋则3—4日可至;7—8日至福建,13日至浙江。自儋州西行2日可达交趾(今越南)万宁县港口,3日可抵断山云屯县。自崖州(三亚)南行2日,可到占城。”
明代琼州的府城,已逐渐发展成岭南一大郡城,“弦诵声繁民物庶,宦游都道小苏杭”,是当时对府城的写照。明初海口已形成商埠,海口地区的神应港(今白沙门)、小英港(今秀英港)都泊有大海船。明大学士丘濬在《学士山庄》中曾以“帆啬之众,森如竹立”之句,描写形容神应港、秀英港海运贸易的繁荣景象。
再次,进岛出洋移民大增,海南人文大放异彩。海南岛四周环海,古时进出岛的唯一交通工具只靠船。明代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提高了,进出岛更加方便了,迁入海南和定居海南的内地人越来越多。元代以前定居海南的主要是两种人:一种是贬官和到海南任职的官员,另一种是来海南戍守的官兵,因内地战乱不能返乡而落籍海南。海上交通方便了,来海南做生意的船只多了,于是除了以上两种人,迁来海南定居的又增加了几种人:商人、工匠和各种避难谋生者。海南和内地的海运商贸发展了,有不少海南人也迁到内地做生意。如《琼州府志》和《陵水县志》载:明代成化年间,陵水县人廖有能、廖宣父子先后到直隶河间东光县(今河北东光县)做生意,廖宣的儿子廖纪便随他们北上游学,后得中进士,官至兵部、吏部尚书。
郑和七下西洋,对海南人到东南亚各国做生意、谋生和定居,也起了示范、鼓舞和推动作用。特别是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琼北发生大地震后,有72个村庄陷入海中,死伤甚多,幸存者也没法活下去。于是琼山、文昌沿海一带渔民、农民便大批到南洋谋生。尽管明清曾反复“锁海”,但由于航海业的兴起,海南人出国侨居一直有增无减。这就使历代从大陆迁入的中原文化、区域文化和海南各族文化互相融合,再加上华侨文化逐渐融入,使明代海南人文蔚起。终明一代,30万人左右的海南岛就出了66名进士、636名举人。特别是府城金花村,明朝就出现两颗全国闪亮之星:一是大学士(相当宰相)、著名经济学家丘濬,他的巨著《大学衍义补》在经济理论上多有创见;二是全国著名清官海瑞,他一心为民,敢与权贵斗争的硬骨头精神,惊世骇俗,世代传颂。
明代以前,很多内地人都把来海南视为畏途。但从明代起,不少全国著名的专家学者陆续来海南工作和求学、研究。如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全国著名学者浙江余姚人赵谦,世称赵考古,由国子监典簿到琼山县学任教谕,江浙一带一批学者,如王惠、朱继、郑观、孙仲、吴均等都慕名跟随他来海南从学和研究。王惠等人甚至落籍琼山,传承恩师的学说,为明代琼州文风丕显起了先导作用。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