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舸,楫齐扬 ——“海商”的前身与今世
发布时间:
2021-02-23
“海商”,何以显达?
海南岛孤悬海外,最早乃岛夷之居,《尚书·禹贡》有曰:“岛夷卉服,厥包橘柚,锡贡。沿于江海达于淮泗。”
“岛夷卉服”,早期人们对海南土著之称,其称,一直沿用至唐宋与明清:
《隋志》有载:“黎人性轻悍,椎髻卉裳”;
宋方勺《泊宅编》说:黎族以“其(木棉)纺织为布,名日吉贝”;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记载:黎族“衣裙皆五色吉贝”;
苏过《钭川集》记载:“苏子居岛夷…其民卉服鼻饮,语言不通;”
《清一统志》记载:黎族“妇女不事蚕桑,止织吉贝,俗皆卉服。”
《尚书·禹贡》成书于战国,据其记载,战国之际,海南已有驾舟楫越海而与大陆交通者。至于其闻达于世的物品(或商品),便是一种纺织品-─“织贝”!
兹诠释如次:
“卉服” , 西汉孔安国释为“草服葛越” , 唐孔颖达释: “葛越, 南方布名, 用葛为之。” 宋苏过则进一步指明: “ 岛夷绩草木为服, 如今吉贝木棉之类。”“卉服” 是以“吉贝木棉之类” 织成的一种花衣服。关于此类以“吉贝木棉”织成的“卉服” , 在古代文献中, 海南史载不绝。
《隋志》记载: “ 黎人性轻悍, 椎髻卉裳”。
宋方勺《泊宅编》记载: 海南黎族以“其( 木棉) 纺织为布, 名曰吉贝。”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i 己载: 黎族“衣裙皆五色吉贝。”
宋苏过《斜川集》记载: “ 苏子居岛夷( 海南)…其民卉服鼻饮, 语言不通。”
明顾岭《海搓余录》记载: 海南黎族“ 种棉花, 又曰贝花。”
《清一统志》记载: 海南黎族“妇女不事蚕桑, 止织吉贝, 俗皆卉服。”
至于黎族的卉服是怎么样, 由于年代久长, 又缺乏实物资料, 我们很难弄清其真实面目。清张庆长《黎岐纪闻》记载: 黎族有一种礼服, 专备“遇有吉凶事。其上衣如民人马褂状, 或花或绿或青不等, 四周嵌以绿色樊珠。” 这种礼服可否与《禹贡》所说的“ 卉服”有关系? 我们不得而知。或许是在《禹贡》时代, 黎族先民上贡时, 穿着的就是这种青绿花色的礼服, 才被中原人民称为“ 岛夷卉服”的。
“织贝” , 有人认为是用细绽织成的“ 细布” 和做装饰用的贝壳两种物品。 倘若望文生义, 是很容易作此解释的。例如西汉孔安国说: “ 织, 细泞; 贝, 水物。”其实不然, 东汉郑玄注说: “ 贝, 锦名。诗云:萎兮斐兮成是贝。锦凡为织者先染其丝乃织也, 则文成矣。”“织贝” 是一种布帛的名称, “ 贝”仍是简称. 何谓“ 织贝” ? “ 染其丝五色, 织之成文者, 日织贝。” 当时人们之所以称之为“织贝” , 除了它是用吉贝( 木棉) 织成之外, 还因为“ 贝有玄、黄、紫、白之文象,五色之织, 故取以名焉. ” 诚如胡渭《禹贡锥指》中所言: “ 南夷木棉之精好者亦谓之吉贝, 海南之夷人以卉服来贡, 而织贝之精者,则入筐焉” 。
“织贝”或“ 吉贝” , 海南仍是史载不绝。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6 9 《岭南道十三》记载: “琼州出煎沉、黄熟等香, 苏木、密蜡、吉贝布。”
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 黎族妇女“ 衣裙皆吉贝, 五色烂然。”
道光《琼州府志》卷三记载: “妇女…专纺吉贝, 绩麻织布。”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上编《广东》记载: 琼州宋代“妇温以织贝为业。” 清代也是“ 多艺吉贝织布。”
黎族的“ 吉贝布” , 乃是以棉花纺织而成的。宋方勺《泊宅编》较详细地记载了黎族织吉贝布的情况: “妇女采实, 取其棉, 用竹弓为绒, 足纫手引以为线, 染红黑等色, 杂以山麻及外贩卖丝绒, 织而为布, 名曰吉贝。”毫无疑问, 黎人的“吉贝布”当与《禹贡》所说的“ 织贝”无异, 两者不仅名称相同, 而且纺织方法也相一致。
古代“取于民谓之赋, 出于其国用之余,以献于夭子则贡也” 。古代海南黎人“ 多业纺织贝。” 由于“纺吉贝”这种纺织方法简单, 工具也不复杂: “取其茸絮, 以铁筋碾去其子, 即以手握茸就纺, 不烦缉绩, ” 而“ 织布法: 复其径之两端, 各用小圆木一条贯之,长出布阔之外, 一端以绳系圆木, 而围于腰间, 以双足踏圆木两旁而伸之, 于是加纬焉,以渐移其圆木而成匹。” 所以黎人多业纺吉贝, 甚室初有至期者, 弃稚遗老” 而为之。这样, 黎人不仅能生产出足够衣著之用的产品。并且还有多余“ 鬻市中”, 为“贾者或用牛, 或用盐易而售诸市。” 据此, 在《禹贡》时代, 海南黎族先民是具备有用剩余“织贝”作为贡品献给天子的可能性。清光绪年间重修《临高县志》卷二《沿革》记载: “按《淮南子· 经训》: 尧定天下道里远近广狭之名, 命羲和宅南交, 舜巡狩至苍梧之野. 又史称: 周武王十年澹耳入贡, 十八年陈诗至于南海, 则岭南之入职方当在商周时矣。”既然周初海南岛已与大陆发生了朝贡关系, 那么, 属于春秋战国之际的《禹贡》时代, 海南黎族先民向大陆统治者入贡物品, 也就不足为奇了。我们知道, 棉花之植入我国大陆, 是通过海南岛和西域两条道路传来的。《禹贡》时代海南黎族先民入贡“ 织贝” , 可能就是其先声。早在明代, 海南人丘文庄就已指出:吉贝,“ 唐虞时, 岛夷( 海南黎族先民) 或以充贡, 而中国未有也, 故媚妇之治止于丝, 泉民未有其服, 宫未有其调也” 。
历来人们在阐述祖国大陆与海南岛之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联系时, 往往都是从西汉武帝平南越后在海南置郡县时开始的。既然在《禹贡》所属的春秋战国时代海南岛已和大陆的中原统治者有了朝贡关系, 那么, 祖国大陆与海南岛发生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联系的时间应该往前推移, 可提前到春秋战国时代, 或乃至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初的周武王十年。而关于海南岛棉织品传入祖国大陆的时间, 一般也都认为在秦汉之际, 当时海南黎族先民生产的“广幅布” , 据说“ 幅广五尺, 洁白不受垢污” 而著名, 汉武帝在海南置郡之后, 便大量征调这种棉布。《后汉书· 南蛮西夷列传》记载: “孙豹, 会稽人, 父幸, 武帝未为珠崖太守, 调广幅布献之, 蛮不堪役, 遂攻郡杀幸, 于是豹合率善人, 还复破之。”而海南岛棉织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传入大陆的 。现在看来, 海南岛棉织品传入内陆, 应是从《禹贡》时代开始, 《禹贡》上所载的“淮海惟扬州, …岛夷卉服, 厥筐织贝, 厥包橘抽, 锡贡。”便是对海南先民棉织品传入大陆的记录。
通过对“岛夷卉服”的考证, 使我们看到了春秋战国之际海南的纺织品及其与内陆的贸易情况。而春秋战国以降, 海南这种纺织品的贸易与交流更为流行。
历代海南的主要纺织品有:
汉“ 民皆服布, 如单被, 穿中央为贯头”有“ 广幅布” 。
晋“ 朱崖俗行著布, 或细竺布巾, 巾四纳, 其纳头如领巾象。”
宋“崖州妇人着丝维” , “ 万安州女人以五色布为帽, 以斑布为裙, 似袋, 号曰都笼; 以斑布为衫, 方五尺, 当中心开孔, 但容头入, 名日思便” ; “ 黎…衣裙皆五色吉贝, 无裤孺, 但系裙数重, 制四围合缝, 以足穿而系之。群浴于川, 先去上衣, 自灌, 乃灌足, 渐升其裙至顶, 以身串入水, 浴已则裙复自顶而下, 身亦出水。…女工纺织, 得中国彩绵, 析取色丝, 和吉贝织花, 所谓黎锦、黎单及鞍搭之类, 精粗有差. ”“称幕, 出海南黎炯, 黎人得中国锦彩, 拆取色丝, 间木棉挑织而成, 每以四幅联成一幕。” “黎单, 亦黎人所织, 青红间道, 木棉布也。桂林人悉买以为卧具。” “今所货木棉, 特其细紧者耳…海南蛮人织为巾, 上出细字什花卉, 尤工巧, 即古所谓白叠巾。”
清布帛“ 出于琼者, 或以吴续越锦拆取色丝, 间以鹅毛之绵, 织成人物, 花鸟, 诗词,名曰黎锦”。
显然, 宋代是古代海南黎族纺织文化的繁盛期。这时期, 黎族的纺织品不仅丰富多彩, 而且还名闻遐迩, 畅销内陆, 特别是在桂林等岭南地区备受欢迎。受此影响, 宋代棉花便由海南传植到岭南地区 , 并逐渐从岭南地区扩展到江南地区。到元代, 海南黎族的先进纺织技术又被黄道婆传到江南, 从而开创了我国纺织史上的新里程, 使海南黎族纺织文化对祖国大陆的影响达到了顶点。
据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四记载:江南棉花传入之“ 初无踏车椎弓之制, 率用手剖去子。线弦竹弧, 置案间振掉成剂, 厥功甚艰。国初时, 有抠黄婆者, 自崖州来, 乃教以作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 综线掣花, 各有其法。以故织成被褥带帐, 其上析枝、团凤、棋局、字样, 集然若写。人既受教,竟相作为。转货他郡, 家既就殷。” 由于棉织“ 比之桑蚕, 无采养之带, 有必收之效; 将之桌叁, 免缉绩之工, 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 不茧而絮, ” 所以发展很快。明清, 江南地区成为全国棉纺织手工业的中心。当时,松江府“俗务纺织…所出皆切于实用, 如绩、布二物, 衣被天下…家纺户织, 远近通流” , 其所出的“ 精线绩、三梭布、漆纱、方巾、剪绒毯, 皆为天下第一。” 而太仓、嘉定等地, 也是“ 比间以纺织为业, 机声轧轧, 子夜不休, 贸易惟棉花与布。” 上海“地产木棉…纺织成布, 衣被天下。” 由于黄道婆是将海南黎族先进棉纺技术传到江南的第一人, 而江南也正因此才获“衣被天下” 的地位, 故人们都认为江南“ 数百年利赖, 实道婆开之” , 而无限怀念她。其实, 人们在“ 衣被天下”忆道婆之余, 还应该想到海南黎族人民的贡献, 正如王祯《农书》卷二一中所说:“夫木棉产自海南, 诸种艺制作之法, 骎骎北来, 江淮川蜀既获其利。至南北混一之后, 商贩于北, 服被渐广” , 其功不可没!
“织贝”之说,虽一管之见,然海商之早期商贾活动,已历历在目:以贩为商,尤是海贩,是为其要。正因有了海南商贾的这些举动,乃使海南诸物“骎骎北来, 江淮川蜀既获其利。至南北混一之后, 商贩于北, 服被渐广”。其实,除了上述“纺织”,海南商贾尚有:海盐之贩、木材之贾、珠贝之贡、香料之举、渔业之盛、槟榔之乡、蔗糖之制、冶矿之举、疏果之贩等等。然莫管所鬻是何,其之向内贸易与向外输出,皆离不开泛海。
海商,早期他们驾舟楫而通中国,骎骎显达焉,后期又扬帆下南洋与通四海以达世界各地,遂成今日之海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