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主革命者宋耀如:近、现代最具 影响力的海商
发布时间:
2021-02-23
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海南省宋耀如研究会、宋庆龄研究会在文昌市召开了一次纪念宋耀如诞辰150周年的座谈会。缅怀宋耀如一生倾注全力支持孙中山革命。这开启了海南省研究和纪念宋耀如的先河!
- 传奇的人生遭遇 拓宽了宋耀如的生活道路
著名的宋氏家族奠基人宋耀如,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辛酉九月十四日卯时)出生于现海南省文昌市昌洒镇古路园村。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清廷正处于内外交困的混乱时期。太平天国控制了南京,俄国人侵占中亚,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劫掠了圆明园。长期的通货紧缩和经济萧条,使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走入穷途末路。沿海地区的穷苦人民为了生活,大量地向东南亚及欧美各地移民。民族民主革命者宋耀如正是出生于清代末年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中国衰落的年代。
宋耀如童年时在文昌农村贫困的生活中度过。十四岁时,随同哥哥,漂洋过海去投靠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的亲戚,订了为期三年的契约,开始了他的学徒生活。十七岁时,父母将他过继给堂舅父(婶婶的弟弟)领养。这位堂舅父在美国马萨诸塞州(麻省)波士顿市开一家丝茶店,于是宋耀如在1878年到了美国,开始在美国的浪迹生涯。
在丝茶店当学徒,很快掌握了经营商业的知识。这时,他巧遇到两位中国留学生——牛尚周和温秉忠,在攀谈的过程中,他们告诉宋耀如美国的大学生活,使他产生了求学的强烈愿望。但养父拒绝了他上学的要求!于是宋耀如离家逃走。这一冒险行为,竟成为他传奇人生的开端。
他跑到波士顿码头,偷偷爬上美国海岸警卫队缉私船艾伯特·加勒廷号上并躲藏起来。船长埃里克·加布里埃尔森是位善良的人,发现后收留了他。宋耀如在船上工作,表现出非凡的机智和勇气。船长决心帮助这个孩子进入大学读书。
于是把他介绍给了威明顿第五街监理工会教堂的托马斯·佩奇·里考德牧师,1880年11月7日,里考德牧师主持了宋耀如的受洗仪式,之后,他暂时在当地一家印刷厂找到工作,他对印刷术产生了兴趣,也为他后来创办印刷厂打下业务基础。1881年,在宋耀如二十岁的时候,他终于如愿以偿,进入圣三一学院(现杜克大学)读书。1882年,又转入田纳西州那什维尔市的范德比尔特大学学习,1885年在该校神学院毕业,1886年他被派回上海传教。
二十六年的生活历程,宋耀如从海南岛上破落的农村走向世界,又从美国受神学教育后回到被西方文化强势渗透的上海。
- 走下传教的圣坛进入商界,并成为强者
十九世纪80年代的上海,已经在外国炮火的威逼下开埠。在强权和不平等条约的护持下,打开中国门户的外国商人在上海租界造屋,《南京条约》后,英、法、美等国竞相在上海建立领事馆和租界。洋商纷纷进来了,银行接连设立了,商业、航运业以及金融业的发展,促进上海的繁荣。一阵阵欧风美雨,开埠后的上海,在西方势力的影响下,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生活和风尚也在巨大的变革之中。
宋耀如在这时代动荡的风潮中回到上海,起初,怀着在自己国家“行善、敬人、赞美上帝”的愿望,为传播基督教尽力。但是,他连做梦也没有想到,上海监理会的布道团团长林乐知,却鄙视从美国留学归来的他而且完全背离了美国教会的决定,不安排他在中西书院教书,却把他派到苏州昆山去传教,而且月薪不到十五美元。
他所受到的冷遇不仅来自林乐知,还来自当地的居民。因为他不熟识当地的语言和习俗,被认为是“洋鬼子”。在环境的双重压力下,使宋耀如感到窘迫和无助。当他在上海、昆山碰到重重困难的时刻,在无意中又遇到了老朋友牛尚周,牛是在波士顿激起他年轻时远走高飞志向的留学生,在上海的邂逅重逢,扭转了宋耀如的生活路标。这时,牛尚周已经在上海工作、结婚,他对宋耀如表示同情,建议他娶个妻子至少能排解在昆山的寂寞,并介绍自己妻子的妹妹倪珪贞小姐与他结婚。倪珪贞的祖先与明朝大臣徐光启的关系密切。她禀资聪颖,四、五岁读书家塾,九岁入学校,十五岁升西门裨文女学,十八岁卒业。精算学,尤热爱钢琴。十九岁与宋耀如结婚后,主持家政,量入为出,节衣缩食,她对基督教无限虔诚。婚后幸福的家庭生活,宋耀如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剧变。
但是,由于薪水十分微薄,为了养家糊口,宋耀如不得不把主要精力转向工商业,淡出布道事业。并且在经商之后彻底退出布道团。
宋耀如最初从事的商业活动,是为美国圣经协会印刷中文圣经,并且很快赚到了钱,比他以前做传教士挣得要多。当年常见的一种《圣经》是用外国纸张,封皮也是外国皮子,价格是三美元,中国老百姓买不起。而宋耀如用中国纸张印刷《新约》,每本一美元。这就便宜得多了。而且宋耀如过去在美国威明顿一家印刷厂工作过,对西方的机械化印刷方法有基本的了解,他通过为美国圣经协会当推销员的经验体会,获得了一些经商的本领。于是他买下几部印刷机,用当地产的纸张、硬纸版封皮和中国排字工人全天开工生产,这样就能够以低廉的价钱印刷大量的西方书籍,价格十分便宜。他从好些传教团体承印宣传印件,为林乐知博士印刷《教会新报》,翻印西方的历史、科学、技术书籍,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同时也义务为当时民族民主革命的秘密团体承印政治性的小册子等。接着,当时,上海孙多森兄弟新办了一座名为阜丰的面粉厂,他们正确地挑选在美国养成了现代商务意识的宋耀如,聘他为经理,他担任此职直到去世。宋耀如任经理期间,据1910年美国太平洋沿岸联合商会代表团访华的团长大来记载,这个团9月15日到阜丰面粉厂参观,“宋先生用英语作了非常精彩的报告,他的报告时常被掌声打断。这一报告对我们许多团员来说一件惊喜之事……”。这足证宋耀如在商业界的强者风范。
宋耀如在上海滩上发迹了,他在上海郊区盖起了豪华的房子,建筑风格是中美结合。他以自己对事业的真诚和勤奋,赢得了昔日大上海的一代名流盛誉。
拥有殷实的财富和幸福的家庭,夫人倪珪贞生育了六个子女——宋霭龄、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宋子良、宋子安。夫妻俩同心合力培养子女,从孩提开始给予良好的教育条件,长大了都送往美国大学深造,毕业后又全部都回到自己国家效力。一个家庭两代七个留美学生,在当时中国政治动荡的岁月里,也都各自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三、结识孙中山,为辛亥革命尽心尽力
1894年2月,孙中山偕同陆皓东到上海,宋耀如结识了孙中山,接到家中畅谈。当时,孙中山抵沪是为了向清廷李鸿章上书,建议政治改良策略。宋耀如明确地认为,必须以革命的方式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尽管他不同意孙中山上书的做法,但他还是尽力帮助孙中山寻找上书的门路。孙中山上书失败后,他帮助孙中山把上李鸿章书在《万国公报》上发表。自此以后,宋耀如以他全部的力量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孙中山到上海也经常住在宋耀如家中,一起讨论推翻清政府的计划。宋耀如把对宗教的真挚虔诚和对革命的坚定信仰融合在一起。他不仅是孙中山忠诚的朋友,而且是孙中山革命活动的坚强支持者。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中,他在职业传教士和上海实业家的特殊身份掩护下,从财政方面提供了大力的帮助。他参与经营的华美印书馆,已经不单纯印刷《圣经》等传教书刊,还兼印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兴中会章程》、《军政府宣言》、《略地规划》、《扫除满洲》等书刊,以及委任状等材料。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七月二十五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军侵占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和威海卫,李鸿章惨淡经营的北洋舰队彻底覆灭,修建了十年的威海卫港也拱手送给敌人。在这国家遭遇耻辱的时刻,全国人民义愤填膺。宋耀如于1894年底写信敦促孙中山回国组织武装起义。孙中山此时正在檀香山计划作美洲之行,接信后立即回国组织广州起义。《孙中山全集》第六卷《建国方略》里记录了宋耀如这一重大举措。据孙中山记载:“时适清兵屡败,高丽既失,旅(顺)威(海)既陷,京津亦岌岌可危,清廷之腐败尽露,人心激愤。上海同志宋跃(耀)如乃函促归国,美洲之行因而中止,遂与邓荫南及三五同志返国,以策进行,欲袭取广州以为根据。”但是,因起义计划泄露,清政府防范加严,起义失败了,陆皓东英勇就义,孙中山又一次逃亡。
宋耀如这封信所建议的武装起义,虽然是一次流产的武装起义,但却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革命,与历史上大大小小的宫廷政变和农民起义根本不同,是以政党和社团的方式组织起来的,是孙中山第一次组织的民族民主政党兴中会所领导的革命党人,以一种崭新的面目,开始出现在中国政治舞台上。这次流产的武装起义,是革命党人第一次以暴力革命的方式向清朝统治者宣战;这也是以后孙中山领导的10次暴力革命的发端。孙中山本人也由于这一次流产的起义而一夜成为著名人物,特别是1896年伦敦蒙难以后让他在国际上成名,也因此被公认为反对清廷统治的伟大旗手。宋耀如对辛亥革命、创建民国的贡献也集中表现在这里。
1901年至1905年,中国发起一次规模较大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拒俄运动。这次运动打击了老沙皇吞并我国领土的野心,揭露清朝统治者对内镇压、对外投降的反动面目。同时它对以反清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民主革命浪潮的形成,对华兴会、光复会以及同盟会等革命团体的成立,都有着直接影响。在拒俄运动中,宋耀如以基督教人士的身份参加上海教会的拒俄集会,积极参加爱国爱民的祈祷和宣传,呼吁救国有自由之权,号召教友结成团体,爱国爱民,力拒俄约,以保危局。
同时,创建了“上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成为该会创办人之一、董事部成员和第四任会长。上海革命党的高级领导人仍旧在他虹口的宅第或老印刷厂开会,但一般成员则把基督教青年会当作安全的处所,可以在那里开会和相聚,而不致引起他人的注意。
到了1905年,宋耀如的私人产业已相当殷实。他将流动资产贡献给革命事业。也在这一年,他远涉重洋为革命募捐,回上海后,向同盟会上缴了200万美元。
1912年4月16日,孙中山在《致李晓生函》中写道:“宋君嘉树者,二十年前曾与陆烈士皓东及弟初谈革命者,二十年来始终不变,然不求知于世,而上海之革命得如此的结果,此公不无力。然彼从事于教会及实业,而隐则传革命之道,是亦世之隐君子也。”宋耀如投身革命,不为名,不为利,革命隐君子的称誉,实至名归。
四、辛亥起义成功后,宋耀如从革命隐君子转变为革命的逃亡者和捍卫共和的勇斗士
1911年(辛亥)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西南左旗新军工程第八营营房响起枪声,一群全副武装的士兵冲出兵营,向湖北总督府进攻。1911年12月29日,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268年的政权,但革命尚未成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抵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中华民国成立。三个月后,通过北伐与议和,促使清帝退位,孙中山按照议和的约定,于2月13日向参议会荐袁自代,参议会选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4月3日,孙中山解职赴沪,仍寓宋耀如宅。在这段时间里,宋耀如协助孙中山送他的子女到美国留学。孙中山在各地发表演说,宋霭龄出任孙中山秘书。9月9日,袁世凯特授孙中山“筹划全国铁路全权”,授予他“全国铁路督办”,组织铁路总公司。孙中山得到筑铁路旨令后,10月自北京到上海,后又到全国各地视察。宋耀如担任孙中山开办的中国铁路总公司会计,公开露面,随同孙中山奔波。正当孙中山和宋耀如夜以继日为中国铁路事业操劳时刻,善良的人们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了。
1913年3月20日,袁世凯、赵秉钧为削弱国民党的影响力,派人刺杀宋教仁于上海车站,全国震惊。孙中山十分悲愤,决心举行二次革命。在二次革命期间,宋耀如负责孙中山在上海市九江路的私人办公室。在政治混乱的时刻,宋耀如工作十分繁乱。二次革命失败后,宋耀如一家逃亡日本,为孙中山到日本作准备。1913年8月9日,孙中山也接着逃亡日本,宋耀如在日本神户接应。在这段逃亡的日子里,宋耀如和他的两个女儿——宋霭龄、宋庆龄,在革命事业处于低潮的困难境况里,尽心尽力地帮助孙中山继续开展革命事业。这时宋耀如已有50岁,他为革命事业心力交瘁,革命的隐君子已升华为革命的斗士。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了俞辛焞、王振锁编译的《孙中山在日活动密录(1913.8——1916.4)——日本外务省档案》一书,记述了当时日本兵库县派人秘密记录孙中山每一天的行踪。也正因此,宋耀如、宋霭龄以及后来从美国回到日本的宋庆龄每天到孙中山住处工作的活动,都详细记录在案。在日本特务的记录中,读者可以详细地了解到宋耀如一家对孙中山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这时宋耀如因过份操劳,身患重病,于1915年8月15日,宋耀如回到上海治病。
1918年(中华民国七年戊午年)5月3日,宋耀如因肝癌在上海溘然长逝,葬于上海万国公墓。
在他临终时刻,三个女儿霭龄、庆龄、美龄都守候在他身边,刚从美国哈佛大学归来的宋子文和宋子安在上海参加葬礼。
1942年11月1日,“宋耀如纪念堂”在美国卡罗莱纳州威明顿市第五街卫理公会内落成,以纪念他对卫理教派的卓越贡献。
宋耀如所奠基的宋氏家族,被世人视为中国20世纪上半叶最有影响的家族,这是宋耀如生前所没有料及的。宋耀如一生所奠基的宋氏家族,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
宋耀如也可以说是海南省在近、现代最有影响的海商,他是传教士、实业家和革命斗士,他伟大的人格魅力的光辉将永远召示海商崛起的雄风。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