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南海记忆,再现千年辉煌——海南临高文化产业博览园项目建议书
发布时间:
2020-05-19
一、项目背景
(一)学术成果
2012年底,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海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临高县政府、广东海南联谊会临高分会、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民族研究所等联合主办的首届临高学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海口召开。徽学学科首创者、原广东经济史研究会会长叶显恩教授、中山大学副校长陈春生教授、北京大学薄文泽教授等著名学者在内的100名来自北京、广东、浙江、海南、香港、台湾、澳大利亚等地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为海口临高学全国性研讨会的召开而编辑出版的《一个族群曾经拥有的千年辉煌——临高学研究初集》,以及会上与会学者发表的一系列临高语族群研究成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学术影响。
此次学术研讨会之后,在叶显恩教授的倡议下,我们联合对临高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模式进行综合调查研究。经过近一年的研究,我们认为,海南临高语族群具有独特的文化体系。临高语族群独特的语言系统、社会民俗和发展历程使得这一文化具有世界性特质、普世价值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可延展性,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各级政府应当积极鼓励和推动临高学研究和文化产业发展。
(二)政策利好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并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系列的政策表明,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强化,文化产业发展迎来新的机遇。致力于打造国际旅游岛的海南有必要紧紧抓住此次机会,为我国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添砖加瓦。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周边国际形势有了明显变化。我国海洋战略上升到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与南海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的处理,成为我国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了应对复杂的南海局势,除了增强军事实力,进行军事外交以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行文化外交也是必由之路。海南处于中国海洋战略最重要的位置之一,其文化的研究发掘对于中国的周边战略具有重要的示范效果和引领意义。由于临高语族群来源与泰国、缅甸、老挝、越南、印尼等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的民族迁徙有密切关系,临高文化的研究将提供一个跨国、跨文化的交融案例,有利于南海周边国家的文化交往,增强文化认同感,促进地区局势稳定。
综合以上研究,我们认为,十分有必要依托临高学取得的丰富科研成果,以及国家海洋战略、文化战略的有力支持,启动建设海南临高文化产业博览园项目——“传承南海记忆,再现千年辉煌”!
二、项目的必要性
(一)海南文化丰富度亟待加强
自2009年国务院提出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以来,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海南岛在充分利用当地生态、气候优势等方面已具有长足发展,但文化底蕴的开发方面,主要以黎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为主。其文化资源的丰富度不足。这与国际知名的旅游岛有一段距离。
以我国台湾岛为例,全岛除了具有宜人的自然环境以外,还特别注重和强调文化发掘。其原住民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外来移民文化、殖民地遗存文化都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发展。同样,印尼巴厘岛以自己独特的族群、社会组织形态、印度教文化、农耕文化、本土艺术等,也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文化资源。
因此,要想提升海南文化软实力,为建设国际旅游岛注入新的活力,重现临高语族群千年的辉煌文化遗产,推动临高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抓手。
(二)海南发展需要拓展西、北
海南现有的发展,特别是文化旅游产业开发集中于全岛的东部和南部,如博鳌、兴隆和三亚,而北部与西部相对滞后。实际上,这一地区的文化遗存非常丰富,但发掘较少,例如,临高、儋州、澄迈和琼山一带,是秦汉以来临高语族群活动的基地。最早的珠崖、儋耳两郡,就以这一带为其管辖地的基础。是海南开发较早,文化遗存极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众多历史名人文化资源,白玉蟾、丘濬、海瑞、王佐等都出生于这一带地区。唐宋时期李德裕、苏东坡、赵鼎、李光等被贬谪的名臣文客,几乎都被安置在这一带。他们为临高语语族群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迹。另外,诸如珠崖泉、珠崖岭城址,白马井等等,也都 很有文物价值。这些遗迹、文物成为海南文化极为重要的一笔文化遗产。
目前,海南岛西部、北部地区正在启动一系列开发项目,其中应尤其要注重以文化产业为优势,加强文化资源发掘,与东部和南部以气候生态为主要优势的现有旅游产业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
(三)临高文化保育十分紧迫
临高语族群在海南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曾占据海南岛主流文化地位一千多年,并在此期间创造了有别于海南岛其他族群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无论其形态、内涵、风格或是发展过程都独具特色。但多年来重视不够,目,临高文化的物质遗存不多,其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和创新,临高学研究亟需趁热打铁,文化保育工作刻不容缓,只有立刻展开发展、研究、保育工作,对物质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重新整理发掘,才能重现临高文化的历史脉络,创造巨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四)临高的品牌知名度亟待提升
目前,临高这一地区的品牌知名度尚不足,尤其在海南以外,人们对临高及其文化不甚了了。因此,临高文化要想走向全国,乃至走向国际,需要借助学术的重大发现,也需要实质的、物化的文化产业项目推动。以著名的敦煌和博鳌为例,敦煌学成为显学,敦煌当地政府通过对学术研究成果与文化遗产保育的互动,推动其文化旅游,最终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而博鳌则依托国际会议基地,依靠重大国际事件“博鳌亚洲论坛”的营销,成功打造了文化旅游项目品牌,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也让博鳌这一品牌走出中国,走向国际。
三、项目的可行性
(一)学术研究的有力支撑
对于海南岛族群文化的研究,一直以来就是中国人类学、民俗学的重要传统。临高学研究的发展也为海南岛的文化研究带来了更多的学术发现和成果。
2007年,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民族研究所成立临高学研究中心,正式把临高语族群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化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开创临高学研究机构先河。
在叶显恩教授等著名学者的带领下,临高学研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逐渐在学术界引人注目。例如,有研究发现,临高语族群来源与东南亚特别是南海周边的泰国、缅甸、老挝、越南、印尼等国乃至延伸至台湾等民族的迁徙有较大关系。另一方面,资深学者梁敏发现,临高语族群具有发达的农耕及纺织技术,历史上著名的黄道婆在海南学习到的纺织技术便来源于临高族群。这说明临高文化不仅曾辐射整个南海区域,对北方中原地区也具有重要影响。以上这些研究使得临高文化的重要性逐渐得到认可,为接下来的学术研究做了坚实地理论准备和研究基础,也使得临高文化产业项目的发展有了学术支撑。
(二)政府的政策引领
一直以来,国家及海南省政府都大力支持海南的文化产业发展,并为之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2009年7月22日,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去年,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文化强国,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海南作为文化产业大省,曾多次推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支持政策,自2010年10月省委、省政府颁布《关于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决定》后,2011年,政府又对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施行土地政策、财政税收政策、投资融资政策、市场准入政策以及人才政策的优惠和支持。
(三)社会力量的热心支持
自临高学成为一门新兴的单一族群的社会科学以来,不断得到了海南籍学者和各界人士的帮助,而临高人对于针对自己文化的研究和认同尤其重视。因此,临高学研究和发展过程中,各地海南联谊会、海南商会等社会机构,著名企业家、文化界人士也都积极参与其中,今后的临高文化项目的发展也必将得到他们进一步的支持。
四、项目建设内容
(一)项目定位
高标准建设、国际化视野。具有临高文化氛围和特色,集学术研究、文化旅游、休闲产业为一体并具有可持续发展动力的临高文化产业博览园。
海南临高文化产业博览园的口号是:
传承南海记忆,再现千年辉煌
(二)建设规模和选址
总共500亩的土地投入,其中50亩为文化用地。建议选择滨海且生态环境较好的土地,以便于体现临高语族群文化既有渔业又有农业的文化丰富性和生态丰富性。
(三)项目建设内容
“海南临高文化产业博览园”项目主要是建成“四大中心”:
1、 海南临高族语族群文化研究中心:
依托叶显恩教授等团队的临高学研究成果和北京、广东、海南、港台高校的学术资源,延聘国际国内学者或有志于研究临高学的社会人士,为其提供研究经费,进驻海南进行专项研究;每年召开国际性临高学研讨会;创办有关临高学研究学术刊物。
2、 海南临高文化创意中心:
征集、发掘、整理、研究和展示海南岛及国际上有关临高语族群的文物、生活用具、资料、文献,以及艺术、音乐、戏曲、民间文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成为海南岛乃至南海周边重要的跨文化研究文博机构。并在此基础上,建设文化创意园,吸引文化创意人才,对临高乃至南海地区的文化衍生品形成产业链。
3、 海南临高国际会议中心:
高标准建设可承办国际大型会议的设施及相应的住宿、餐饮、体育文化活动和度假配套。也以此弥补海南西北部相关接待设施的不足。
4、 海南临高语族群文化体验中心:
文化体验是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应复现具有临高文化特色的文化体验园。例如:
建立热带亚热带民居实验基地,包括瓦房、茅草房、石头房等多种主题场景,房间内部重现临高语族群文化场景,如家具及生产场景和工具,形成具有特色的临高语族群文化街道,进行街头文化展示。
建立临高渔业文化园,复现多种形式的渔家住宅,建立传统渔船及传统造船技艺展示基地,建设餐厅,进行渔家饮食文化展示和表演等。
除了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还应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例如,建立“临高木偶戏”和“临戏”表演舞台,招募演员并培训,分时段进行展示性表演; 渔业文化园区内,招募演员或当地民间艺人,重现“哩哩美”等渔歌的演唱形式,如复现“娘子馆”,重现当年临高人民通过渔歌来传情达意的文化活动。招募演员或当地渔民,进行临高捕鱼文化表演,同时可展示渔具,并邀请游客体验临高人捕鱼方式。
将其他临高文化元素重新选择并于现代歌舞等表演形式结合,重新创造一批具有临高文化特色的艺术精品并进行表演。
定期举办临高国际文化节,展演临高特色文化,并与各国临高语族群的艺术团体互相切磋,增进友谊,吸引各方游客。
五、投资方式和资金来源
(一)政策支持
建议临高县政府将海南临高语文化产业博览园优先纳入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优先保障项目用地计划指标,并提供一系列有关土地、人才服务、税收优惠等政策。
(二)招商投资
拟由广州信基地产集团投资负责筹建。
六、项目效益预测
(一)文化效益
海南临高文化产业博览园的建立将为海南省打造一块重要的文化品牌,为提升海南乃至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做出重要贡献,并将进一步实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
此外,项目必将推动临高学研究的持续进行,为我国学术界培养一门新的地方学,促进民俗学、人类学、语言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和人才的发展。
(二)经济效益
海南临高文化产业博览园的建设和发展,将带动周边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并进一步带动海南北部、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海南旅游产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资源,给现有海南经济注入强劲的文化活力。
(三)社会效益
项目将有利于打造中国国际战略的新平台,建立国际对话窗口,有助于世界各民族、特别是东南亚与临高语族群有亲缘关系的各民族对临高语族群的了解,这将进一步提升南中国影响力,有利于我国与国际各民族、特别与东南亚各民族的文化和经济交流合作。
项目及其衍生产业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支持,这必将带动当地就业,其良好的平台也将吸引更多的优质资源为海南的发展贡献光和热。
此外,临高文化产业博览园的项目将有助于宣传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国际文化政策,从而增强各国人民的了解,文化的交流,促进团结,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四)环境效益
临高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为当地经济贡献更多“绿色GDP”,减少由工业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建立博览园区需要部分复现临高特有的自然资源景观,有利于人文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和改善。
博览园可设立文化遗产和环境保护教育基地,通过实例讲解和展示,进一步增强当地人民和来访游客的环保意识。
七、项目建议总结
通过由政府打造发展平台,高校学术成果作为有力的平台支撑,同时引入社会资本运作。海南临高文化产业博览园的建设,将成为推动临高文化产业发展及再生产的长效动力,使临高文化这一人类文明史重要的记忆得以传承,并换发出巨大的生命力和经济活力,为我国的文化战略、海洋战略、周边外交政策等工作书写新的辉煌。
2014年1月2日